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文化 >>抗疫一线 >> 正文

医院文化

抗疫一线

李延伸: 不惧危险,和死神抢病人

浏览次数:
字号:
+-14


  “在重症隔离病房里,我们最不愿看到的就是患者的病情加重。但是对于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加重的的情况很难避免。每当在大家的努力配合下,经过与死神的较量,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稳定下来,危重情况有所缓解,我们的团队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这些朴实而真挚的语言来自沧州市人民医院重症隔离病房医生李延伸的“抗疫日记”。

image.png

李延伸为患者做超声评估

奔赴一线

  今年39岁的李延伸是沧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主诊医师。作为第二批进入隔离病房的“逆行战士”,已持续奋战16个昼夜的李延伸,难掩疲惫,声音嘶哑。眼下李延伸正在接受医学隔离观察,虽然暂别冲锋一线,他仍深深牵挂着病房中的患者和接力奋战的“战友”。

  2月4日下午,李延伸接到了医院领导打来的电话,希望他能迅速进入重症隔离病房“战斗”。此前,李延伸已向医院递交了请战书和入党申请书,随时准备奔赴抗疫一线。

  来不及吃团圆饭,来不及回家给生病的孩子送药,李延伸交接完手头的工作,抓起行李包就赶往重症隔离病房。从事医生工作13年,是沧州市救援医疗队成员,曾援疆工作两年,李延伸说:“我有一线志愿工作的经验,这种时刻我就该往前冲。”

  “重症病房里的工作咱轻车熟路,自己有多年的实战经验,在进入隔离病房前,我是自信满满。”李延伸回忆,当看到同事们穿防护服的过程就感到压力了。

  刷手衣、隔离衣、防护服,穿上鞋套,外面套上雨鞋,戴上3层手套、护目镜、面罩,穿上“成人尿不湿”……一套流程下来,足足30分钟才能完整地穿好。为了降低感染率,在三级防护的基础,他们还自己发明了第四层和第五层的防护。

  “穿上防护服,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木偶,手不灵活,视野模糊。”李延伸说,平时再熟练的工作也变得困难起来,他用高强度、重体力、高风险、忙碌这几个词来形容隔离病房的工作。

紧急抢救

  2月6日中午,李延伸刚换岗下来,准备吃饭。这时无线呼叫器里传来了呼救声:“3床,呼吸快、指脉氧饱和度进行下降、生命体征不稳定。”

  “需要对患者立即进行气管插管且要求精准迅速。”李延伸说,“我马上再次进入病房,进行抢救工作。”

  李延伸告诉记者,重症隔离病房感染风险高,而气管插管这项工作更是与病毒“正面交锋”。医生正对患者的口腔,在气管插管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分泌物飞溅,操作医生很容易受到病毒感染。“说实话,我也很害怕。但是每当这时,我感觉自己像在和死神抢病人,想拼尽全力救这个患者,一秒也不能耽误。”

  “终于,在大家的默契配合下,一次性气管插管成功,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稳定下来。我们大家也长舒一口气。”李延伸说,在多层防护的状态下,眼睛是模糊的,手是不零活的,呼吸是困难的,操作难度要比平时难3到4倍。

  “这名患者是一名中年女性,是我亲自从县里接到病房的。时间久了,我就像照顾自己的大姐一样,哄着她吃饭,哄着她治疗。”李延伸说,“进入重症隔离病房的患者,眼神都是非常的恐慌与绝望。总是问我们:还能治好吗?还能出去吗?”

  “我特别能理解患者的心情,远离家人,一个人每天面对那么多行走的‘防护服’,能不害怕吗?”李延伸说,这就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这位女性患者很爱美,刚进入病房时就说不想插管子,感觉自己因为做了美甲,所以呼吸不顺畅了,让我帮她把指甲刮干净,我就帮她刮。在病房里,我们总是尽自己所能满足患者们的小心愿。”

  因为重症患者的病情瞬息万变,李延伸和他的“战友们”,需要随时查看病人、巡视病房,在病房里迈着笨重的步伐跑个不停。24小时的值班,大家4小时一换班,人人都是连轴转。不敢喝水,常常忙得忘记饭点。

点点滴滴

  发生在隔离病房里的点点滴滴,都让细心的李延伸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也记录着他在这里最真实的感受。其中有这么一段日记:工作以来,缺少了对家庭的付出和关心,好几个春节和元宵节都没和家人团圆了。我的爱人经常说女儿童年里缺失的父爱,希望在小儿子身上能够弥补回来。对不起媳妇,这次我还是要去前线隔离病房工作,我必须冲上去。

  “我已经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没见过我的家人了,出了隔离病房,我和妻子视频了两次,看着1岁多的小儿子,我掉泪了。爱人十分支持我的工作,叮嘱我注意安全。”虽然不在一线,但李延伸每天都要问问他曾照顾过的患者情况,他说,“只要有需要,我可以随时重返‘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