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 正文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预防听力损伤 享有健康听力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06-03-02
字号:
+-14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统计,全世界已有近2.5亿中度及以上程度的听力障碍者,如果包括轻度听力损伤在内,共有近6亿人耳朵不好使。在我国,听力语言残疾的数量居5大残疾之首,听力残疾者为2400多万人,其中聋哑儿童就有100万人。听力减退严重影响人们交往和社会发展,生活在当今信息社会中的人类对维护正常听觉的要求越来越高,听力损伤防治正面临严峻形势,预防聋和听力减退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项目。孙怡君介绍,虽然听觉残疾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但听觉损伤和耳聋是可以预防的,其干预对象和途径主要是听力损伤的致病因素。听力损伤可由许多因素所致,其中主要的病因有遗传因素、母亲孕期疾病、围产期因素、中耳炎、部分传染病、过度的噪声暴露、耳毒性药物等。



防治儿童耳聋抓住“黄金”时间


遗传因素导致的耳聋一般在出生时或之后出现症状,在儿童的听觉损伤中,该因素约占50%;母亲孕期感染了风疹、巨细胞等病毒以及儿童在围产期出现缺氧、脑损伤、黄疸、血型不合和早产等情况,也会导致听力损伤。此外,脑膜炎、麻疹病毒性脑炎、腮腺炎、疟疾等传染病和中毒性药物也均可导致听力损伤。


孩子出生以后如果想知道孩子的听力是否正常,父母可以观察新生儿是否有对大声喊叫或击掌声,出现眨眼、瞳孔缩小、发抖及受惊吓而出现哭叫等听力正常的反应;半岁左右的幼儿观察其听到响声后能否转头寻找发声的地方。如发现孩子在睡眠中不容易被叫醒,对突然在其背后发出的强音没有反应,在幼儿园或者教室的前排听不清楚老师的话等情况,家长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治疗时机。对于孩子在病后出现的听力减退,也要予以足够重视。听力损害如能尽早发现并确认和干预,则可使聋儿的言语和认知功能尽可能得到正常发育。



科学护耳 远离噪音


预防听力损伤就是提高对听觉健康的重视,普及相关知识,养成科学护耳的各种习惯。由于对导致听力损伤的因素、预防知识的缺乏,特别是听觉健康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现在因护耳不当损伤听力的状况令人忧。以噪声过度暴露导致的耳聋为例,以前多是纺织、机床等工厂劳动者和机场地面人员为高危人群,现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从事装修行业的人和许多爱扭秧歌的老年人,爱听随身听、戴耳机、蹦迪的年轻人也正在加入高危人群。许多学生蹦迪、长时间使用随身听、戴着耳机玩电脑游戏时音量过大,长时间使耳朵处于高分贝的噪声环境下,非常容易损伤耳蜗毛细胞,造成耳蜗功能损伤,导致一过性耳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现了听力损伤现象,而且耳塞式耳机比头戴式耳机对听力的伤害更大。如果不加以重视和及时预防及治疗,很可能形成永久性损伤。专家提醒说,因生活中用耳不当造成的耳聋,已取代环境因素成为致病主要原因,重视爱耳护耳、保护听力刻不容缓。



警惕精神紧张引起突聋


近年来突发性耳聋在临床中呈现出明显增加趋势。作为耳科的急症,突发性耳聋是指瞬间几小时或几天内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以前这种状况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但是近年来年轻人特别是学生患突发性聋的数量明显增加,中考、高考前的患情尤其集中。这主要是因为考试前夕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神经处于高度紧张中,听力极易在短期内下降造成突发性聋。对此家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避免给孩子过多压力,让孩子注意身心调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许多工作压力较大的人和公司中的白领也容易因精神紧张患上突发性聋。此外,一些意外因素也可能导致突发性聋,例如有的人大量饮酒、通宵打麻将以后。一般有20%突发性聋患者的听力在充分休息后可以恢复,且大部分患者通过有效的药物治疗,如合理选用血管扩张剂、降低血液粘稠度的药物、维生素B族、能量制剂,等进行治疗,都可恢复听力。一旦超过1个月没有治疗,治愈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专家因此提醒大众,一旦出现听力减退、耳鸣、耳痛、耳闷等症状要尽早就医,不要错过治疗良机。



避免药物性耳聋


药物性聋是指应用某些药物或接触某些化学制剂所引起的耳聋。最常见的耳毒性药物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包括链霉素 、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小诺霉素、新霉素等。此外,一些利尿剂、抗肿瘤药物及水杨酸制剂也可引起药物性耳聋。药物性聋的预防要注意以下几点: 严格掌握耳毒性药物的适应症,到正规医院,请医生指导用药;家族中有药物性聋患者的,其他成员严禁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医生用药前要询问病史,患者及其家属也要主动介绍有无过敏史及有无药物致聋亲属;婴幼儿、老人、孕妇、肾功能不全者对药物耐受性差,应慎用耳毒性药物;避免联合应用耳毒性药物;用药期间严密观察听力,发现听力下降及时停药,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