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
艾滋病诊疗指南(三)
艾滋病诊疗指南(三)
九、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
(一)治疗目标
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保存和恢复免疫功能,降低病死率和HIV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艾滋病的传播。
(二)开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指征和时机
1.成人及青少年开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指征和时机
临床分期 | CD4细胞计数(个/mm3) | 推荐意见 |
急性感染期 | 无论CD4细胞计数为多少 | 考虑治疗 |
无症状感染期 | > 350/mm3,无论血浆病毒载量的值为多少 | 定期复查,暂不治疗 |
200—350/mm3之间 | 定期复查,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即进行治疗: 1)CD4细胞计数1年内下降大于30%; 2)血浆病毒载量 >100,000/mL; 3)患者迫切要求治疗,且保证有良好的依从性。 | |
艾滋病期 | 无论CD4细胞计数为多少 | 进行治疗 |
如果无法检测CD4细胞数并且出现临床症状的时候,淋巴细胞总数≤1200/mm3 时可以开始ART。
在开始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前,如果病人存在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应控制感染后,再开始治疗。
2.婴幼儿和儿童开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指征和时机
婴幼儿期,对于小于18个月婴儿体内有来自母体抗 HIV抗体,因此首选应用HIV DNA PCR法检测,阳性可早期诊断HIV感染;如无条件时,也可用HIV RNA PCR法来代替,两次检测阳性也可诊断HIV感染。
考虑到婴幼儿病情进展要比大龄的儿童和成人快,对于<12个月龄的婴幼儿,可不考虑病毒学、免疫学指标及是否伴有临床症状的改变,建议治疗。
1岁以上的儿童,艾滋病期或CD4+ T淋巴细胞的百分数<15%建议治疗;如果CD4+ T淋巴细胞的百分数介于15%-20%之间,推荐治疗; 如果介于21%-25%之间建议延迟治疗、密切监测患者CD4+ T淋巴细胞百分数的变化。无临床症状,CD4+ T淋巴细胞的百分>25%,建议延迟治疗、定期随访, 监测临床表现、免疫学及病毒学指标的变化。
(三)国内现有抗逆转录病毒(Antiretrovirus,ARV)药物介绍
目前国际上有四类药物,共24种,分为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和蛋白酶抑制剂(PIs)及融合抑制剂(FIs)。目前国内的ARV药物共12种,分为三类,即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
药物名称 | 缩写 | 类别 | 用法与用量 | 主要毒副作用 | ARV药物间相互作用和注意事项 | 备注 |
Zidovudine 齐多夫啶 | AZT | 核苷类 | 成人:300mg/次,2次/日 新生儿/婴幼儿: 2mg/kg,4次/日 儿童:160mg/ m2体表面积,3次/日
| 3) CPK和ALT升高;乳酸酸中毒和/或肝脂肪变性 | 不能与d4T合用 | 已有国产药 |
Lamividine 拉米夫啶 | 3TC | 核苷类 | 成人:150mg/次,2次/日或 300mg/次,1次/日; 新生儿: 2mg/kg, 2次/日; 儿童: 4mg/kg,2次/日 | 少,且较轻微。偶有头痛、恶心、腹泻等不适 |
| 已有国产药
|
Didanosine 去羟肌苷(片或散) | ddI | 核苷类 | 片剂 成人:体重≥60kg 200mg/次,2次/日;体重< 60 kg 125mg/次,2次/日 散剂 成人:体重≥60kg 250mg/次,2次/日,体重< 60 kg 167mg/次,2次/日 新生儿/婴幼儿: 50mg/m2体表面积,每天两次;儿童: 120mg/ m2体表面积,每天两次 空腹服用 | 1)胰腺炎; 2)外周神经炎; 4)乳酸酸中毒和/或肝脂肪变性 | 与IDV、RTV合用应间隔2小时; 与d4T合用会使二者的毒副作用叠加 | 已有国产和进口药 |
Stavudine 司坦夫啶 | d4T | 核苷类 | 成人:体重≥60kg 40mg/次,2次/日; 体重<60kg 30mg/次,2次/日; 儿童: 1mg/kg,2次/日(体重>30kg按30 kg计算) | 1)外周神经炎; 2)胰腺炎; 3)乳酸酸中毒和/或肝脂肪变性 | 不能与AZT合用; 与ddI合用会使二者的毒副作用叠加 | 已有国产和进口药 |
Abacavir 阿巴卡韦 | ABC | 核苷类 | 成人:300mg/次,2次/日 新生儿/婴幼儿:不建议用本药 儿童: 8mg/Kg ,2次/日,最大剂量300mg ,2次/日。 | 1)高敏反应,一旦出现高敏反应应终身停用本药; |
| 已注册 |
Combivir (AZT+3TC) |
| 核苷类 | 成人:1片/次,2次/日 | 见AZT与3TC | 见AZT与3TC | 已有进口药 |
Trizivir(AZT+3TC+ABC) |
| 核苷类 | 成人: 1片/次,2次/日 | 见AZT、3TC和ABC | 见AZT、3TC和ABC | 已注册 |
Nevirapine 奈韦拉平 | NVP | 非核苷类 | 成人:200mg/次,2次/日 新生儿/婴幼儿:5mg/kg,2次/日 儿童:< 8岁,4mg/kg,2次/日;> 8岁,7mg/kg,2次/日。 注意:奈韦拉平有导入期,即在开始治疗的最初14天,需先从治疗量的一半开始( 每日一次),如果无严重的副作用才可以增加到足量(每日两次) | 1)皮疹,出现严重的或可致命性的皮疹后应终身停用本药; 2)肝损害。出现重症肝炎或肝功能不全时,应终身停用本药。 | 引起PI类药物血浓度下降;与IDV合用时,IDV剂量调整至1000mg 3次/日。 | 已有国产药 |
Efavirenz 依非韦伦
| EFV | 非核苷类 | 成人:600mg/次,1次/日 儿童:体重 15-25kg: 200-300mg 1次/日;25-40kg: 300- 400mg 1次/日;>40kg: 600mg 1次/日 睡前服用 | 1)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如头晕、头痛、失眠、非正常思维等; 2)皮疹; 3)肝损害; 4)高脂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 | 与IDV合用时,IDV剂量调整到1000mg 3次/日; 不建议与SQV合用; | 已有进口药 |
Indinavir 印第那韦 | IDV | 蛋白酶抑制剂 | 成人:800mg/次,3次/日 儿童: 500mg/m2体表面积,3次/日 空腹服用 | 1)肾结石; 2)对血友病病人有可能加重出血倾向; 4)甲外翻、甲沟炎、脱发、溶血性贫血等; 5)高胆红素血症; 6)高脂血症、糖耐量异常、脂肪重新分布等PI类药物共性毒副作用。 | 与NVP、EFV合用时,剂量增至 1000mg 3次/日; 服药期间,每日均匀饮用1.5L-2L水 | 已有国产和进口药 |
Ritonavir | RTV | 蛋白酶抑制剂 | 成人:在服药初至少用二周的时间将服用量逐渐增加至600mg/次,2次/日。通常为:第一、二天,口服300mg/次,2次/日;第三至第五天,口服400 mg/次,2次/日;第六至第十三天,口服500/次,2次/日 | 2)外周神经感觉异常; 3)转氨酶和γGT的升高; 4)血脂异常; 5)糖耐量降低,但极少出现糖尿病; 6)应用时间较长时可出现脂肪的重新分布。 | 由于RTV可引起较重的胃肠道不适,大多数患者无法耐受本药。故多作为其它PI类药物的激动剂,仅在极少的情况下单独。 | 已注册 |
Lopinavir/Ritonavir (Kaletra) | LPV/RTV | 蛋白酶抑制剂 | 成人:3粒/次,2次/日(Kaletra每粒含量:LPV 133.3mg,RTV 33.3mg) 儿童:7-15kg,LPV 12mg/kg和 RTV 3mg/kg,每天2次;LPV 15-40 kg 10 mg/kg和 RTV 2.5mg/kg,每天2次 | 主要为:腹泻、恶心、血脂异常; 也可出现 头痛和转氨酶升高。 | 与ddI合用时,ddI应在本药服用前1小时或服用后2小时再口服。 | 已注册 |
注: 服用方法中2次/日=每12小时服药1次, 3次/日=每8小时服药1次
(四)成人及青少年几种推荐用药方案
根据目前国际上已有的ARV药物可以组成以2NRTIs为骨架的联合NNRTI或PI方案,或3NRTIs方案等,需要提出的是,每种方案都有其优缺点,例如毒性、耐药性对以后治疗产生的影响、实用性和可行性等,需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掌握。现以我国药物已有药物为基础推荐以下几种组合方案:
1.一线推荐方案:
AZT(或d4T)+3TC+EFV(或NVP)
2.替代方案
(1)AZT(或d4T)+3TC+IDV
(2)ddI +d4T+ EFV(或NVP)
(3)AZT+ddI+EFV(或NVP)
(五)特殊人群的ARV
1.儿童
儿童治疗首选3种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方案。许多成人使用的ARV药物在根据儿童体重和体表面积改变药物配方后也可以用于儿童。
推荐儿童使用的一线药物包括 2NRTIs加一种非核苷类药物 (NVP 或者 EFV):2NRTIS+EFV(用于3岁以上或能够吞服胶囊的儿童)、2NRTIs+NVP(用于3岁以下或是不能吞服胶囊的儿童)。替代方案为2NRTIs加一种PI:PI首选LPV/RTV;由于IDV需要大量饮水,并需要8小时服用一次,故推荐为次选。
2.孕妇
孕妇与成人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时机相同,但必须同时考虑以下问题:其一是所采用的治疗方案要有能同时降低母婴传播的效果;其二是必须权衡抗病毒药物对孕妇、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一般原则是孕前已应用HAART的,不建议停用治疗;如原方案中无AZT,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加入AZT;如未开始治疗的孕妇在怀孕的前三个月一般不推荐治疗。
有研究表明,在应用d4T治疗过程中,发生乳酸性酸中毒或肝脂肪变性的机率,大于应用其它核苷类药物,在孕妇尤其明显。因此在HIV感染的孕妇中,不主张应用含d4T的方案。由于EFV对胎儿有致畸性,至少在怀孕的前三个月应避免应用EFV。由于孕妇服用PIs类的药物有发生妊娠糖尿病的危险,从而增加巨大儿、流产、早产和死胎等的危险,故PI类药物一般不推荐使用。
推荐AZT+3TC+NVP可以作为孕妇的一线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孕妇应用ARV毒副反应资料,多来源于动物模型、发生的病例、注册的资料以及临床科研,在孕妇中应用ARV的药代动力学情况,以及其安全性的相关资料尚有限。
3.同时合并有结核的HIV/AIDS病人
由于抗结核药物和ARV会出现药物间相互影响,加重肝毒性,故对诊断结核时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TB/HIV合并感染者,一般建议在开始ARV治疗前先完成结核的治疗。但对于AIDS晚期病人,推迟ARV治疗可能会影响病人生存,故建议如病人CD4+ T淋巴细胞计数<50/mm3,当结核治疗有效,病情有好转即开始抗病毒治疗;如CD4+ T细胞计数在 50-200/mm3,结核治疗强化阶段结束开始抗病毒治疗。
如果需要同时服用抗结核药物和抗HIV药物,首选药物包括AZT/3TC 或者 d4T/3TC加另外一种非核苷类药物或者是ABC。如果服用非核苷类药物,则 EFV是首选的配伍药物,因为其对结核治疗过程中肝脏毒性作用要小于NVP。但是,其剂量可能需要增加到800mg/天。在结核治疗过程中不推荐使用蛋白酶抑制剂,因为后者和利福平具有拮抗作用。
4. 静脉药物依赖者的抗病毒治疗
由于药物滥用行为可能会影响静脉药物依赖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或由于合并感染丙型肝炎而使患者对抗病毒治疗难以耐受的问题,在静脉药物依赖者中开展ARV治疗、提高依从性和可持续性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对静脉药物依赖患者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时机与普通病人相同。开始前,应向患者提供充分信息,评估依从性所面临的潜在障碍。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治疗,增加治疗成功的几率,以免导致治疗失败和耐药性。
对于静脉药物依赖患者来说,最好采用简单的治疗方案、固定剂量联合方案。d4T+3TC+NVP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案,但应注意NVP的肝毒性。
应特别关注抗病毒治疗的药物分发过程。持续监督药物分发可以有效提高依从性。通常,在患者开始治疗后,应增加督导的频率。随着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状况逐渐稳定,药物分发的间隔时间可以延长。相反,稳定后的患者如果行为变得没有规律,可以重新采取更加频繁的服药方案。
注意抗病毒药物和其它药物,尤其是美沙酮之间存在的药物相互反应。研究证明,AZT与美沙酮联用时浓度会上升约40%,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经验表明可以减少AZT剂量,但应密切监控AZT的毒性或避免二者合用。ddI与美沙酮联用时浓度被发现会降低约60%。这可能会导致ddI剂量不足、病毒抑制不完全和形成抗药性。此外,抗病毒药物如奈韦拉平、依发韦仑会通过诱导细胞色素P450系统降低美沙酮的浓度,在某些患者中出现阿片戒断症状(多在开始治疗后的4-8天出现)。故在开始新的抗病毒治疗后,应对这些患者开展经常性的医学评估,以监控戒断症状。
(六)疗效的评估
治疗的有效与否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估:病毒学指标、免疫学指标和临床症状,病毒学的改变是最重要的指标。
1.病毒学指标
对于应用HAART方案治疗的患者,大多数患者血浆中病毒载量的水平4周内应下降1个log以上, 在治疗后的3-6个月,病毒载量即可达到检测不到的水平。
2.免疫学指标
经HAART治疗3个月后,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与治疗前相比增加了30%即提示治疗有效,或在治疗第一年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长100个/mm3,提示治疗有效。
3.临床症状
当治疗有效时,临床症状能够缓解,机会性感染的发病率和艾滋病的死亡率可以大大降低。
(七)换药的指征、原则
1.换药的指征
(1)存在治疗失败的情况:
1) 经HAART 8周后,血浆中病毒载量比原水平降低没有超过1 log c/ml或HAART 6个月后,血浆中病毒载量没有降至“测不出”的水平;
2) 血浆中病毒载量经HAART治疗已达到“测不出”的水平后又出现明显反跳;
3) 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不升高或治疗过程中出现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且低于治疗前的水平。
4)HAART过程中,患者仍反复出现机会性感染和/或HIV相关性疾病。
(2)出现ARV药物的严重毒副作用:
如骨髓抑制、胰腺炎、重症皮疹、高脂血症、严重的肝功能异常等。
2.换药的原则
(1)治疗失败的换药原则
1)根据耐药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后,对出现耐药的药物进行更换;
2)无法进行耐药试验,在可能的条件下应更换所有的治疗药物。
(2)因药物毒副作用换药的原则和方案(以我国现有药物为基础)
治疗药物 | 主要的毒副作用(换药的原因) | 可更换的药物 |
AZT | 骨髓抑制作用、严重的胃肠道反应 | d4T |
d4T | 外周神经炎、胰腺炎 | AZT |
脂肪丢失或脂肪重新分布 | ABC | |
NVP | 严重的肝损害 | EFV |
重症(非致命性的皮疹) | EFV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