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自20世纪90年代,脑血管病已逐渐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第一位死因,脑血管病每年发病率为150/10万,死亡率为120/10万,平均每小时死亡130人左右。目前已占总死亡人数的近40%。脑血管病是中年人致残的首要原因,也是造成劳动力损失、生活质量下降、疾病负担增加的主要原因。
脑血管病所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医院、医师、康复、药剂、间接消费等),每年高达200亿人民币以上。因此,脑血管病在我国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并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六科主任黄捷介绍说,脑血管病的可怕在于它的高致残率,而且是逐渐的出现,往往在几次血栓后致残,使得这个恶魔更容易麻痹患者和家属,很多患者家属在几次症状发作经药物治疗(输液、吃药)缓解后,盲目相信药物治疗能防止脑血栓,甚至相信每年春秋两季输液能避免血栓,但大量的临床病例告诉我们,发生脑血栓超过6小时,脑组织坏死,药物治疗效果甚差,脑血栓致残后往往是无药可治的,脑细胞梗死后是不会再生的,患者后悔不及。针对脑血管病的特点,我们通过正规的血管检查发现了大量的脑动脉狭窄患者。通过行精确的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对狭窄血管可进行支架治疗,沧州市人民医院开展了脑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有效预防了大面积脑梗塞的发生,在预防脑血栓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
脑血管造影及血管内支架治疗是我们预防脑血栓及脑供血不足的新武器,脑血管造影是一种全面精确了解脑血管的新技术新方法,是国际公认的脑血管检查“金标准”,它经柔软纤细的造影导管在血管内通过探测器在荧光屏上监视下,在血管内造影观察每一条脑血管形态,得到全面的脑血管信息,从而全面评估脑血管情况,了解哪个血管容易堵塞,从而通过介入支架治疗,开通血管狭窄从而防治血栓形成。它是一种微创技术仅通过动脉上的一个小针孔完成所有操作,全程无痛苦感觉,患者在全清醒状态下进行造作。而且沧州市人民医院在预防脑血栓及脑供血不足方面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已收到了显著疗效。
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脑中风80%以上是由脑缺血引起的。颈动脉是供应脑部血液最重要的血管,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是导致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上述疾病使光滑的血管内壁变得粗糙进而产生硬化斑块。颈动脉壁上的斑块会部分脱落随血流进入供应大脑的动脉发生相应血管的闭塞导致缺血性脑中风,同时颈动脉狭窄直接减少了脑部的血液供应,导致暂时性脑缺血,产生部分神经功能缺损。
暂时性脑缺血是发生严重脑中风的前兆,因发作时间短(一般为几分钟),患者往往不够重视,值得指出的是发生暂时性脑缺血的人约有三分之一将来会发生脑中风。
在颈动脉的狭窄处放置血管支架稳定血管壁易脱落斑块,同时扩张并支撑狭窄血管以达到改善脑部供血的目的,这种方法成为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这种介入手术创伤小,成功率达95%-99%,并发症发生率为1%-5%。再度复发明显狭窄概率仅为3-5%。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3年开展此项工作,目前已成为成熟的常规项目,治疗水平居省内先进。
介入科医生将从患者大腿的股动脉引入一根特殊的金属丝(导丝),利用这根导丝将一根空心特制导管引入血管内,严密监视下将这根导管放置到颈部血管狭窄处的近端,通过这根导管将一把精致的小保护伞放置在狭窄远端的正常血管以防血管壁斑块脱落进入脑血管,然后血管内支架将准确放置到狭窄部位,支架释放后将自动开放,最后回收保护伞,介入手术过程只需要局部麻醉,术后恢复较快。
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脑动脉瘤也叫做颅内动脉瘤,是指某一根脑动脉血管壁局部异常的向外膨胀。在普通人群中,脑动脉瘤的发病率约为2.3%。未破裂动脉瘤每年破裂出血的危险性为1.9%。脑动脉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它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原因。
脑动脉瘤通常在破裂后被发现,破裂导致出血进入脑组织或脑部的间隙(被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出现头痛、呕吐、瘫痪、失语、失明、昏迷等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导致脑损伤甚至死亡。10%至15%的患者在到达医院前就将死亡,超过50%的患者在破裂后30天之内死亡。那些幸存者接近一半的患者将出现一定程度的永久性脑损伤,如颅神经瘫痪、肢体偏瘫、失语、失明、植物状态等。
脑动脉瘤的治疗目前有两种方法,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夹闭,之中治疗方法需要打开颅腔,创伤较大。越来越多的患者正在接受创伤越来越小的“血管内”治疗。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3年开展脑动脉瘤血管内介入疗法,目前已成为成熟的常规项目,治疗水平居省内先进。
血管内治疗是一项微创伤操作,称为弹簧圈栓塞术。与外科手术相比,栓塞术不需要打开头颅,采用X线透视技术显示患者的血管系统,医生从患者大腿的股动脉插入一根细的导管,通过操控这根导管由血管系统进入头部,抵达动脉瘤部位。微小的白金弹簧圈像一根线一样穿过导管并在动脉瘤腔内展开,弹簧圈阻断血流进入动脉瘤,以此降低动脉瘤破裂或再破裂的危险。栓塞术通常在全身麻醉或轻度镇静状态下进行,术后恢复较快。
颅内静脉窦血栓介入治疗
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是一种特殊的脑血管病,占全部脑血管病的3.5%,而死亡率达20%~78% 。主要是由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导致静脉血液回流受阻造成颅内高压,出现脑出血或脑梗塞,患者往往出现头痛呕吐,严重者可出现意识丧失,甚至危及生命。
以往抗凝治疗为该病的首选方法,但疗效差,病程长,并发症多;其次采用静脉滴注尿激酶溶栓治疗,但由于颅内静脉窦局部药物浓度偏低,疗效欠佳,而且用药量较大,引起出血的并发症较为常见。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技术日趋成熟,此技术采用经股静脉穿刺,在导引导管内及微导丝引导下,将微导管送到颅内静脉窦血栓远端,固定静脉导管鞘及微导管,然后经微导管持续性泵入溶栓药物尿激酶,在溶栓过程中继续给予肝素抗凝治疗,同时予以口服抗凝药物,保留微导管5-7天后拔除微导管及静脉导鞘,该方法尤其适用于重症患者,创伤小,疗效确切,成为治疗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主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