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科普 >>健康知识 >> 正文

健康科普

健康知识

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康复

浏览次数:
字号:
+-14

  一.卒中后抑郁(PSD)概念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特征主要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滞、睡眠障碍等。目前文献报道PSD发生率为25%~76%,且一旦出现PSD,致残率和病死率高达70%~90%。卒中患者功能障碍是导致抑郁发生的重要原因,而抑郁状态的存在又将严重影响其治疗积极性,依从性降低,自我康复意识差,如此恶性循环,使致残率和病死率升高。因此,脑卒中的预后与PSD严重程度关系密切。应尽早识别和干预PSD,并且在卒中早期进行相关干预,积极避免PSD的发生,将利于卒中患者预后。患者家属或医生一旦发现或怀疑患者有抑郁的情况,首先应及时到各大医院的神经内科门诊,进行规范的诊断与治疗。

  二、卒中后抑郁的危害

  1 卒中后抑郁增加自杀意念和自杀成功率,增加脑血管病的致残率、病死率,给患者亲属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2 卒中后抑郁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康复时间,增加认知功能损害

  3 促进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及恶化

  4 降低卒中后二级预防治疗的依从性

  5 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复发。

  三、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表现

  1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表现包括心境或情绪低落,焦虑、易怒,睡眠障碍,悲伤哭泣,兴趣缺乏,乐趣丧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自杀观念和行为等。

  2心境或情绪低落:患者体验到情绪低,悲伤;情绪的基调是低沉的、灰暗的,患者常感到绝望(对前途悲观失望)、无助(对现状缺乏改变的信心和决心)、无用(认为自己的生活毫无价值)。

  3兴趣缺乏:患者对各种以前喜好的活动缺乏兴趣。

  4乐趣丧失:患者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到乐趣,又称快感缺失。

  卒中后失语患者的抑郁高发,发病率高达62%~70%,难诊断、易忽略。

  四、卒中后抑郁的诊断

  卒中后抑郁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现行的诊断标准采用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Ⅳ)、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和《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对PSD进行诊断。国内临床上较多采用的诊断标准为CCMD-3。因为PSD的发病率较高,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应该对所有的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后1个月内进行心理评估(包括自评和他评),并定期随访。

  目前,临床上抑郁的严重程度判定和定量评估主要依据心理学检查,常用的抑郁症筛查和诊断量表包括Hamilton抑郁量表(HAMD)、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Beck抑郁自评量表(BDI)、卒中失语抑郁量表(ADRS)、卒中失语抑郁问卷(SADQ)。其中HAMD的使用最为广泛;SDS主要反映抑郁症状和程度,用于评估治疗前后的变化。

  五、卒中治疗全程都应注意抑郁焦虑的筛查

  1卒中急性治疗期,特别是已有抑郁或情绪变化的表现时

  2急诊出院、由住院转门诊或社区医院时

  3 整个住院、门诊和居家康复治疗期间

  4出院到社区后的阶段性随访或/和定期体检时

  六、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影响因素

  1 卒中的部位与脑卒中抑郁

  早期,大多数学者认为,大脑损害的部位是决定脑卒中患者是否发生抑郁最重要的因素;左半球卒中比右半球和脑干卒中更易发生抑郁;与PSD有关的病灶部位有:额叶、左基底节及颞叶。

  2 卒中严重程度与脑卒中抑郁

  卒中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有很大影响。

  3 认知功能障碍与脑卒中抑郁

  年老、教育程度低、依赖性高、前循环卒中的脑卒中患者更易发生PSD及痴呆

  抑郁是脑卒中的情感障碍,与认知障碍相互影响。(1)在左半球受损的抑郁患者中定向、语言和视觉以及执行功能受损;(2)在疾病的慢性阶段,PSD可由于认知功能障碍、生活不便等导致病后生理和心理平衡失调而出现反应性抑郁症状。

  4 年龄与脑卒中抑郁

  老年患者PSD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可能与以下两个因素相关:

  (1)老年人脑内单胺氧化酶水平增高,使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浓度降低,这是其容易发生抑郁的生化基础;

  (2)老年人心理和生理老化,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社会支持减少所致。

  5 其他因素与脑卒中抑郁

  1) 内向不稳定个性是脑卒中后抑郁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2) 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减少PSD的发生。

  3) 既往有抑郁病史的患者与发生脑卒中后抑郁的关系密切。

  4) 患者合并的疾病种类越多,PSD发生率越高。

  5) 职业、文化程度、民族和居住地对PSD的影响虽有不同的结论,但未证实有明确的直接相关性。

  6)PSD危险因素:女性,阳性家族史、既往焦虑或情感障碍病史、艾森克人格量表提示神经质特质、年龄。日常生活功能严重损害、社会支持不足、生活负面事件。

  7)年龄是血管性抑郁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8) 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心房颤动、吸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与PSD及血管性抑郁的相关性尚不明确。

  七、脑卒中后抑郁的康复治疗

  1 药物干预

  抗抑郁药物目前基本针对脑内5-HT、NE和DA等单胺类神经递质,主要有传统的三环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和新型抗抑郁药:5-HT和NE再摄取抑制剂、NE能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5-HT2受体拮抗和5-HT再摄取抑制剂等。早期应用抗抑郁剂可降低PSD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防PSD的作用,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并利于神经功能康复,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疾病预后。

  2 心理干预

  根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因素对抑郁发生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针对不同个体进行早期心理干预,在卒中早期即摆脱负性情绪困扰,保持良好心态,将减少甚至避免向继发情感残障发展。在卒中发病两周内进行心理干预,运用指导、鼓励、解释、建议等多种方法疏导患者,可显著改善抑郁状态,促进近期神经功能迅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心理干预给患者提供安全感,增强信心从而主动加强功能障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康复,降低了认知障碍的发生,促进早日身心康复。

  3 康复干预

  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患者肢体言语等功能恢复,病后3~6个月为康复最佳时期,尤以3个月内功能恢复最明显 。PSD与卒中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神经功能缺失越重,越易导致PSD。随着功能恢复,抑郁亦会明显改善。在卒中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稳定48h后即开始康复治疗,早期以肌肉按摩、神经肌肉电刺激、患肢抗痉挛体位摆放和关节被动与主动活动等。早期康复不仅有效改善卒中后的抑郁心境,同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致残率。

  4 护理干预

  重视卒中病人的身心护理,有助于唤起病人的治疗积极性,正确认识卒中,发挥心理防御机制,改善甚至避免抑郁状态发生。对老年PSD病人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包括个体化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康复护理等,效果良好。

  5 中医中药干预

  卒中后抑郁以情绪低落、忧郁不舒为主症,病属中医学“中风”、“郁证”范畴。郁证的发生,由于情志不遂,肝郁气结,渐至脏腑气机不和,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神失养,气血阴阳失调。主要责之于心肝脾三脏及气血失调。治疗以益气活血通络,解郁化痰安神为主。

  6 关注病人

  1家庭的支持:首先家庭成员一定要给予病人更多的关心,给予生活上的照顾,鼓励病人力所能及地参加社会活动。要关注病人病后的精神状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社会支持度:社会支持是个体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途径与他人或群体接触,并获得自我价值感、物质、信息和情感支持。一般认为,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患者发生几率小。因为社会支持是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症之间的中介因素之一,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能缓解应激性生活事件给个体带来的影响对健康起着间接的保护作用。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稳定患者病后的情绪增加其治疗疾病的信心。而独居,社会家庭支持不满意的患者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较高。

  卒中干预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以帮助他们在卒中事件后回归社会和生活。

  专家介绍

  严玲 神经内五科 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睡眠研究会会员,河北省中医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沧州市医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副主任委员,先后在河北省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神经康复科进修学习,曾参加香港教育基金会脑卒中康复专访培训。

  专业特长:脑卒中功能障碍评定与康复治疗;神经心理康复;卒中后抑郁、情绪障碍、精神行为障碍、睡眠障碍的康复治疗;身心疾病的康复治疗;并可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服务。

  出诊时间 周二 五全天

  电话 3521054  2172626

  科室介绍

  沧州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设置有康复门诊、神经康复中心。配备有100余万元国内及国际一流的康复评定与治疗设备,已开展多种康复评定、物理治疗与康复项目: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吞咽功能障碍训练、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低中频脉冲电治疗、电子生物反馈治疗、减重支持系统训练、智能运动训练系统、针灸治疗等。先进的设备,精湛的技术、超前的理念为脑卒中患者提供全面康复解决方案。

  我科主要开展以下诊疗项目:

  1.脑血管病早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瘫痪、失语、吞咽、智能障碍等;

  2.脊髓损伤及其并发症:截瘫、四肢瘫及其它残疾;

  3.颅脑损伤恢复期及后遗症:运动、感觉、言语、吞咽、记忆及注意力障碍等;

  4.小儿脑瘫、大脑发育迟缓、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儿童孤独症康复等;

  5.骨折术前与术后、骨关节病等运动系统疾病;

  6.神经心理康复:认知障碍、情绪障碍、精神行为障碍、睡眠障碍、身心疾病等;

  7.其它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