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科普 >>健康知识 >> 正文

健康科普

健康知识

关注1型糖尿病 关爱1型患者

浏览次数:
字号:
+-14

  1型糖尿病的概念

  1型糖尿病,又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或青少年糖尿病,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1型糖尿病是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病友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通常需要终身使用。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病友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被破坏,从而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

  1型糖尿病的病因

  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损伤人体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病毒感染可能是最常见的诱因,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而且1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感冒”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1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

  ⑴ 年龄的区别: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2)体重的区别: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3)临床症状的区别: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4)急慢性并发症的区别: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5)临床治疗的区别: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糖尿病的化验检查:

  为确诊是否患有1型糖尿病,除了大家所熟知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以外,还需要同时检测胰岛素自身抗体,C肽水平,并进行随访;根据患者对胰岛素的依赖与否进行分型。甚至有些病人在患病之初并不能确切分型,需动态观察,根据患者C肽水平的下降速度再予确定分型。

  关爱1型儿童

  患1型糖尿病的儿童只要正确坚持糖尿病的五项治疗原则他们的生长发育是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的。但是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的处理确实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年龄小,认知性差   由于患儿年龄小对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有什么危害性以及怎样掌握治疗的五项原则,在了解和理解上都有困难,这就要求家长和医务人员更加耐心、细致地帮助和指导他们。

  2.终身胰岛素治疗   尽早让孩子接受终身胰岛素治疗的现实,鼓励学龄儿童尽早学会胰岛素治疗的各种知识和注射技术。但家长首先要想通才行,奉劝家长切勿听信巫医假药的虚假宣传,随意停用胰岛素去试用所谓根治糖尿病的神药,这无疑是拿自己的孩子做牺牲品。应该肯定地说目前国内对1型糖尿病儿童的治疗手段是与国际同步的,家长应该引导孩子相信科学。

  3.饮食治疗的困难和复杂性 当看到同龄的孩子吃着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时,糖尿病患儿却不得不限制自己,这是一件非常无奈而且痛苦的事情,此时家长和医务人员的正确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孩子是一个不断生长发育的个体,每个阶段的营养需求不同,合理的饮食计划应该由专业的营养师来帮助制订,适时的饮食调整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4.运动量大而且不规律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运动量常难以控制。在这方面家长应给予更多、更细致的关怀,要知道限制孩子不动,对血糖控制不利但过量的运动又可能诱发低血糖发作,根据不同年龄掌握适当的运动量和运动时间很重要,使运动成为控制血糖的好助手。

  5.青春期对1型糖尿病治疗的影响   处于青春期的糖尿病儿童,由于性激素增多,与胰岛素作用相拮抗血糖水平往往波动较大,使胰岛素用量进一步增加,病情极不稳定。此时其心理也正经历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具有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并存又相互矛盾的特点。帮助孩子安全度过青春期就需要在孩子与父母之间构筑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和谐气氛,不仅对患儿的个性、人格的塑造是极其重要的。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作用。青春期过后胰岛素用量将有所减少,病情逐渐趋于稳定。

  对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儿来说,什么是最好的血糖水平呢?

  一般从三方面去衡量:餐前血糖、睡前或夜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对不同年龄的孩子,由于其生理特点有所不同,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血糖应该个体化,根据利益-风险评估,血糖应该在合理的低值,频发低血糖或无意识低血糖的儿童的目标血糖应该稍高,不同年龄组的血糖控制目标如下表:

  年龄 餐前血糖 睡前/夜间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幼儿<6岁 5.5-10mmol/l 6-11mmol/l <8.5% 但>7.5%

  此阶段患儿容易低血糖,不易预测饮食运动量

  学龄儿童6-12岁 5-10mmol/l 6-10mmol/l <8%

  青少年13-19岁 5-7mmol/l 5-8mmol/l <7.5%

  青少年及儿童糖尿病中取得接近正常的血糖控制比成人困难得多,其最大的障碍是严重的低血糖,尤其是6或7岁以下的患者多数对低血糖不能感知。 因此年龄越小,血糖控制目标越不能太低。 当然在安全的前提下,儿童能达到血糖控制目标,受益更好。

  糖友9问答

  1. 我得了糖尿病,是不是就再不能吃甜食了?

  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先明白糖,单糖和碳水化合物的概念.。糖分是供给身体能量必不可少的物质。我们的任务是保证它在体内的平衡,而不是限制其摄入。 单糖、多糖统称碳水化合物。多糖在消化过程中会分解为单糖。水果里和甜食里含有的是单糖,单糖在口中会体现为甜味,但提供热量并不高,只是利用比多糖快。所以我们在吃东西的时候,需要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总摄入量,是否和药物及胰岛素的注射量相匹配。

  2. 我该打胰岛素么?

  如果你已经确诊为1型病人,请不要再相信任何治愈糖尿病的虚假广告,你必须每天注射胰岛素。简单的说,降血糖的方式有两种:1.注射胰岛素。2.运动。运动只能起辅助作用,可以减少你胰岛素的需求量。升血糖的原因有很多,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低血糖后的反弹,体内激素分泌等。 如上所说,你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控制所有升糖因素和降糖因素,把他们维持在一个平衡状态。另外,不要相信胰岛素会让人上瘾或者类似说法。正常人分泌的胰岛素和你注射的没什么区别。

  3. 我得了糖尿病,是不是就没人要我了....?

  得了糖尿病以后有自己的事业,结婚的朋友很多,许多病友也有了自己健康的孩子,1型糖尿病遗传的概率很低,没有必要担心下一代。如果您的爱人因为糖尿病而离开你的话,也不要灰心丧气,这只能说明你们的感情不够深,对方对糖尿病有偏见。有了胰岛素,1型糖尿病人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健康生活。您和您的家人现在所要做的是认真学习糖尿病知识,培养坚强独立的性格,树立起战胜糖尿病的决心。

  4. 血糖高/低,怎么办?

  血糖波动是很正常的,就算是没有糖尿病的人血糖值也是波动的,只是自身能根据饮食量来分泌胰岛素,从而使血糖一直都在理想范围内波动。而我们的目标是要将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人的血糖范围内,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摸索规律,多监测血糖。

  5. 我一天该测几次血糖?

  控制的不好需要调整药物,就多测,一天测三餐前、三餐后和睡前7次。如果比较稳定了,可以减少到1-4。很多病友血糖控制的很好,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们注意监测和调整药物,使血糖尽量达标。

  6. 我是不是该看中医,吃中药?

  中医对于1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没有任何帮助,许多中药还可能引起血糖升高不稳定,是否看中医得看您是因为什么问题,中医对于某些糖尿病并发症可能会有益处,但是缺乏科学证据证明其有效性与安全性。 对于1型糖尿病而言,最重要的是在于协调胰岛素与饮食的关系,使血糖在理想范围内波动。

  7. 打针部位不同,效果会有不同吗?

  打针部位不同,主要是吸收速度不一样,效果应该是大同小异的,吸收速度不一样就可能导致血糖下降的速度会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注射在腹部的速度最快,其次是手臂上侧,再其次是大腿,吸收速度最慢的是注射在股部。所以,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建议注射在腹部,而睡觉前注射中效胰岛素建议注射在大腿外侧。 一般建议同时间的那针在一个部位轮换。

  8. .为什么低血糖后会高血糖?

  低血糖后一般两方面会升高血糖,即低血糖后的高血糖反应。一是机体自动分泌胰高血糖素来纠正低血糖,这是最主要的。 二是低血糖后吃的食物升高血糖。 许多人低血糖后或吃或喝太多的东西,因为低血糖会使人很饿, 这些会使血糖在吃东西后的2-4小时或更长的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水平。一般建议喝高塘或吃糖块、水果等单糖食品,吸收利用快纠正低血糖迅速,不建议吃馒头、面包等淀粉类食物,淀粉类到肠道分解转化为单糖才能吸收利用,不利纠正低血糖。

  9. 该吃什么降糖药吗? 1型糖尿病人不可以脱离胰岛素单独应用降糖口服药。可以和胰岛素配合使用的口服药有二甲双胍和拜唐苹(阿卡波糖)。往往使用预混胰岛素治疗时,在血糖较不易控制的中午使用。我们仍然建议您尽快更换疗法,采用短效/速效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预混胰岛素并不适合1型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