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科普 >>健康知识 >> 正文

健康科普

健康知识

比糖尿病更可怕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浏览次数:
字号:
+-14

  众所周知,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引发的多种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活,糖尿病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最直观的意思就是“尿里含糖”,“血里含糖”。糖尿病真正可怕的地方在于它会带来一系列并发症,比如心、脑、肾、神经系统的损害,如果对人体产生持续危害,就会导致人体健康受损甚至缩短寿命。血液里的糖高了,就会导致血管壁受损,哪里有血管哪里就会有伤害,会导致肾脏受损,眼睛视力模糊,心脏供氧不足,感觉神经末梢血液无法得到充分供应等。

  一、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通常是指心脑血管和下肢血管并发症。约有3/ 4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糖、血脂异常、肥胖、高尿酸血症、微量白蛋白尿等,即所谓的“代谢综合征”。这些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集簇存在严重影响健康,直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长期控制高血糖可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的风险和全因病死率。减少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关键是治疗的综合达标,即控制好血糖的同时,努力控制好血压,并保持血脂、体重正常。吸烟的患者必须戒烟。贯彻这种控制糖尿病患者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理念,有利于降低糖尿病致残率和病死率以及医疗费用。大约四分之三的糖尿病患者是因为心肌梗死或脑梗塞去世的,究其原因,因为心、脑这两个地方由大血管供血,长期患有糖尿病就会并发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血管受损堵塞,会导致重要脏器衰竭。有统计表明,糖尿病患者的寿命要比非糖尿病人寿命缩短10年,因此一定要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干预。

  临床上对于糖尿病患者时,需要特别注意5点:(1)对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初诊时均要认真评估其代谢控制和糖尿病并发症情况,以尽早发现和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防治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2)对于合并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尤其同时合并多种危险因素者,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高尿酸血症、蛋白尿、脂肪肝以及吸烟等,需要进一步进行心血管方面的检查。(3)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越多,这些检查就越有必要。常用的无创且价格较为便宜的检查有心电图、心脏超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定和踝肱动脉比值。有条件和必要时,可进一步做心血管影像学检查如冠状动脉CT/磁共振造影及血管减数造影检查。临床有关心血管疾病表现和危险因素的多少及其程度至关重要。(4)对已有心血管疾病者,则要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再发。原则上应先启动生活方式治疗,然后是针对各种危险因素的药物治疗。(5)糖尿病确诊时及以后,至少每年都应评估心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下肢动脉病变是外周动脉疾病(PAD)的一个组成成分。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通常是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EAD)。

  对于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该常规进行LEAD的筛査。伴有LEAD发病危险因素(即合并心脑血管病变、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或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年至少筛査1次。对于有足溃疡、坏疽的糖尿病患者,不论其年龄,应该进行全面的动脉病变检査及评估。

  二、糖尿病性微血管并发症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型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诊断时有较高的视网膜病变风险。因此,在糖尿病确诊后应尽快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其中眼底观察指标有微血管瘤、视网膜内出血、硬性渗出、棉绒斑、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静脉串珠、新生血管、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前出血、纤维增生等。

  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推荐1~2年行1次检査;轻度病变患者每年检査1次,重度病变患者3~6个月检査1次。

  临床上根据是否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为标志,将没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称为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或称单纯型或背景型),而将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称为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出现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如屈光间质条件允许(白内障、玻璃体积血没有明显影响眼底观察)应立即行全视网膜光凝。如存在黄斑水肿应该先采用局部或者格栅样光凝治疗黄斑水肿,然后再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或者全视网膜光凝与局部光凝治疗同时进行,以避免全视网膜光凝加重黄斑水肿。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如果玻璃体积血不吸收、视网膜前出现纤维增殖甚至导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应行玻璃体切割手术。

  2. 糖尿病肾脏病变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特征是尿中白蛋白排泄轻度增加(微量白蛋白尿),逐步进展至大量白蛋白尿和血清肌酐水平上升,最终发生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或肾移植。肾功能的逐渐减退和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高显著相关。因此,微量白蛋白尿与严重的肾病变一样,都应视为心血管疾病和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阶段通过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可防止或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在确诊糖尿病后每年均应做肾脏病变的筛査,包括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UACR结果异常者,则应在3个月内重复检测以明确诊断。如3次UACR中有2次升高(男性 2.5 mg/mmol;女性 3.5 mg/mmol),在排除感染等其他因素后,可诊断为微量或大量白蛋白尿。24h之内运动、感染、心力衰竭、显著高 血糖及显著高血压均可使尿白蛋白排泄增多。 最基本的检査是尿常规,观察有无尿蛋白。该方法有助于发现明显的蛋白尿,但是会遗漏微量白蛋白尿。通过检测血肌酐可以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和评价慢性肾脏疾病的分期情况。

  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临床表现为四肢自发性疼痛、麻木感、感觉减退。个别患者出现局部肌无力、肌萎缩。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则表现为腹泻、便秘、尿潴留、阳痿等。需要进行鉴别诊断的患者,可做神经肌电图检查。

  确诊糖尿病后至少每年筛査1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于糖尿病病程较长,或合并有眼底、肾病等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应该每隔3~6个月进行1次复査。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筛査,依靠体格检査(如10g尼龙丝+音叉等)或神经肌电图检査来诊断。

  四、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糖尿病最严重的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以导致截肢。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相对危险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0倍。大约85%的截肢是由于足溃疡引发的,15%左右的糖尿病患者会在其一生中发生足溃疡。预防和治疗足溃疡可以明显降低截肢率。糖尿病足的基本发病因素是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可导致组织的溃疡和坏疽。糖尿病足治疗困难,但预防则十分有效。应对所有的糖尿病患者足部进行定期检查,包括足有否畸形、胼胝、溃疡、皮肤颜色变化;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皮肤温度以及有否感觉异常等。如果患者足部动脉搏动正常,尼龙丝触觉正常,没有足畸形以及没有明显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这类患者属于无足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可进行一般的糖尿病足病预防教育。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点在于:(1)定期检查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2)识别出这些危险因素;(3)教育患者及其家属和有关医务人员进行足的保护(4)穿着合适的鞋袜;(5)去除和纠正容易引起溃疡的因素。对于有足病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有糖尿病足病专业人员进行教育与管理,尽可能地降低糖尿病足发病危险。对于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该对其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给予下列教育:每天检查双足,特别是足趾间;有时需要有经验的他人来帮助检查足;定期洗脚,用干布擦干,尤其是擦干足趾间;洗脚时的水温要合适,低于37℃;不宜用热水袋、电热器等物品直接保暖足部;避免赤足行走;避免自行修剪胼胝或用化学制剂来处理胼胝或趾甲;穿鞋前先检查鞋内有否异物或异常;不穿过紧的或毛边的袜子或鞋;足部皮肤干燥可以使用油膏类护肤品;每天换袜子;不穿高过膝盖的袜子;水平地剪趾甲;由专业人员修除胼胝或过度角化的组织;一旦有问题,及时找到专科医师或护士诊治。不合适的鞋袜可以引起足溃疡。让患者学会选择合适的鞋袜。这类鞋子鞋内应该是有足够的空间,透气良好,鞋底较厚硬而鞋内较柔软,能够使足底压力分布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