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守护 帮“早到宝宝”闯过生命关
“李医生,谢谢您一直惦记着我们,我家宝宝今年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不管是身体还是智力发育都挺好的!”尽管已经数不清救治过多少危重新生儿了,但收到患儿家长江女士的信息,沧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李桂芳依旧开心地笑起来。
“新生儿科对早产儿的随访一般是3年,但参与过救治的医生,会一直关注着这个孩子的成长状况。”李桂芳说,到今年4月,小晨晨(化名)已经8周岁了,看着孩子母亲传来的照片里他健康活泼的样子,谁也想不到刚出生时的小晨晨,曾是一个只有620克超低出生体重的危重患儿。
2012年底,来自泊头市的江女士因胎相不稳,住进沧州市人民医院颐和妇产儿童院区。之前她几次出现流产征兆进行保胎,当胎儿发育到6个多月时,再次出现危险状况,不得不进行剖宫产。
患儿早产了3个多月、体重只有620克,这在李桂芳和同事们救治的超低体重患儿中,是出生体重非常低的。“当时的小晨晨,比成人手掌大不了多少,小胳膊小腿只有成人的手指粗细。”
幸运的是,小晨晨身体各个器官发育完整,只是呼吸不稳定,各个器官功能非常微弱,无法自主进食。“我们立即将他送进了保温箱,通过呼吸机、气管插管辅助他进行呼吸,同时进行PICC置管输送营养液……一系列治疗措施模拟子宫环境,帮助孩子继续进行发育。”李桂芳介绍说。
对于超低出生体重患儿,每一项治疗都不容易。像平常输液,在手指粗细的小胳膊上找准血管、下针输进液体,就极大地考验着医护人员技术水准。也因此,沧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的医生们,有着共通的“职业病”——心细如发,眼里容不得半点疏忽。
在抢救的两个多月里,小晨晨一度出现险情,但在医护人员全力监护、抢救下转危为安。从只能下胃管喂一点点奶液,到能自主进食;从四肢只有成人手指粗细,到一点点变得粗壮可爱;从出生只有620克,到出院时和正常婴儿一样……在小晨晨的治疗、成长的日子里,江女士也和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母子出院后,李桂芳和同事们也一直牵挂着孩子的后期成长。这不,最近接到孩子母亲的信息,听说小晨晨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了,科室里欢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