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科普 >>健康知识 >> 正文

健康科普

健康知识

“头孢类”输液要不要皮试

浏览次数:
字号:
+-14

85岁的王老太因哮喘加重到北京某医院就诊,医生未做皮试就给她开了头孢曲松钠(罗氏芬)用于输液。不料,老人在输液半分钟后出现过敏反应,呼吸心跳停止,后经抢救无效于当月死亡。事发后,老人的子女将医院告上法庭,要求赔偿。一审法院判决医院需承担30%的责任。近日,北京市二中院终审维持了原判。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引起患者过敏反应引发纠纷的情况偶有发生,很多医院为了保证患者安全,避免发生医疗纠纷,选择为所有静脉滴注头孢类抗菌药的患者做皮试,究竟有无必要?如何科学决策?

没有法规明确要求做皮试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是一类分子中含有头孢烯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其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居首,原因在于头孢菌素类药物在我国临床中的用量绝对数字庞大,但其不良反应率并不高。就全球而言,该类药品每年的注射剂使用量数以亿支计,但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仅为0.001%0.1%,并不高于喹喏酮类及大环内酯类等许多常用抗菌药物。头孢类药物已有长达30余年的临床应用史,很少发生过敏性休克这样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病例也仅见个案报道。

对于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试问题,我国相关政策要求并不统一。教科书《基础护理学》中说明,头孢菌素用前应该做皮肤过敏试验,且药品批号或厂家更换后需重新做皮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规定:对青霉素过敏病人应根据病情权衡利弊使用头孢类药物;禁用于对任何一种头孢菌素类抗菌药有过敏史及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史的患者;用药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先前有否对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或其他药物的过敏史,有青霉素类、其他β-内酰胺类及其他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有明确应用指征时应谨慎使用本类药物;在用药过程中一旦发生过敏反应,须立即停药。如发生过敏性休克,须立即就地抢救并予以肾上腺素等相关治疗。可见并未明确要求进行皮试。

《中国国家处方集(2010年版)》建议是否进行皮试应依药品说明书决定。头孢类药品说明书中,仅头孢美唑注意事项中有用药前进行皮肤过敏试验为宜的要求,其余各药均只注明对青霉素过敏者慎用,并未明确要求进行皮试。

不仅我国如此,国外对此规定也不统一。欧洲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学学会均推荐须进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皮试。而美国过敏、哮喘与免疫学会等机构出台的过敏反应诊断与管理的施行准则也认为,对除青霉素外的抗菌药,在无标准皮试液的情况下,皮试结果的临床相关性可能不确定,因此无需常规进行皮试。日本也是如此。

政策不仅对皮试的必要性不统一,而且对皮试液的选择、浓度、配制、操作方法也无明确说明。

出现过敏反应的原因有多种

1. 头孢类药物过敏不但与β-内酰胺环有关,还与头孢菌素上的侧链有关。对青霉素过敏,对头孢类不一定过敏。只有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R1族侧链有相似的结构时或许存在交叉反应,如头孢克洛、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等一代、二代头孢菌素。而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则因R1族侧链的结构与青霉素类不同,罕见发生与青霉素的交叉过敏。如发生过IgE诱导的青霉素过敏反应,则在避免使用青霉素的同时,还应避免使用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而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则不受此限制。又因侧链的不同,各种头孢菌素类药物之间也并非完全交叉过敏。

2. 过敏反应的发生与患者过敏体质密切相关。

3. 与生产过程中混入的杂质蛋白及其聚合物的多少有关。因此,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不同生产厂家、不同生产批次的头孢菌素类药物致敏性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聚合物杂质越少,药品质量越纯净,过敏反应率就越低。

因此,北京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在《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试过敏试验高端论坛专家共识》中指出:如果进行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必须使用原药配制皮试液,不能用青霉素皮试液代替,也不能用某种头孢菌素配制成皮试液做所有头孢类抗菌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研究显示,与头孢唑啉钠皮试相比较,头孢菌素原液皮试能显著减少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假阴性的发生率。一般采用该种原液,浓度为300μg~500μg/ml,以生理盐水稀释,注射量为0.1ml进行皮试。

权衡利弊顺应取消皮试的趋势

综合现有研究证据表明:

1. 由于目前对于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试的方法不统一,也往往无法反映出患者的真实情况。

2. 相比更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常规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皮试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太低,不能有效预测速发型过敏反应。这也符合国外多国政策取消皮试要求的趋势。

3. 由于皮内试验不能有效测试过敏反应,导致相对于真正过敏者,更多的患者得到的是假阳性结果,因而失去适合治疗的机会。

4. 皮试的过程对人体也是过敏反应的一次触发,对患者也是存在较小风险的。

5. 头孢类抗菌药物过敏发生率极低,是安全性较高的一类药物。即使不皮试,过敏发生率也不会明显升高。

6. 皮试液的配置可能会增加一支原液的消耗,且不同品种、不同规格、不同生产厂家、不同生产批次药物致敏性不同,均需要重新进行皮试,增加了医疗费用。

7. 详细询问病史、早期发现过敏反应,一旦发现立即采取措施等比皮试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