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 手机版

10.jpg

汤玉曾:八旬“名老中医”见证人民医院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21-07-13

  沧州院报-49.jpg

  汤玉曾仍旧保持着每周从周一至周六都要上午出诊的工作习惯。在上下班的路上,他还要用他特有的“快走”健身法保持着较之常人要快的速度——无论怎么看,你都无法相信,眼前这位眼不花耳不聋的“沧州市名老中医”,今年已经84岁了。

  不仅如此,最多的时候,一上午要看30多位病人,平时也得有20多位。这样的工作节奏和压力,汤玉曾依靠着自己深厚的中医素养从容应对。

  回首走过的道路,汤玉曾说他很荣耀能把自己的所学、把自己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全都交给了沧州市人民医院,交给了患者。

沧州院报-51.jpg

沧州院报-50.jpg

  ①大学时光奠定一生职业基础

  来找汤玉曾看病的病人很多,其中还有不少来自外地。从海口到漠河,从京津到山东、浙江、江苏、内蒙古,再到重庆、四川……有不少患者甚至要坐飞机一路奔波。每当这时,汤玉曾都份外觉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每一位不远千里而来的患者,都是一份宝贵的信任啊!

  不能愧对患者的信任,这是汤玉曾几十年来坚守的信条。也许从他的成长轨迹上,也能寻找到这份坚守的“初心”。

  汤玉曾说,他出身农家。祖父是位老中医,但父亲在1937年就参加了抗日斗争,母亲也随后参加了革命,都没有继承祖父的事业,直到他这里,才真正“续”上了这份中医的传承。

  汤玉曾没有见过祖父接诊的场景。他印象里记忆最深的,是祖父留下的那些中医典籍。在很小的时候,父亲也对他说,将来要是能学医就好了,能治病救人。上学识字了,汤玉曾特别喜欢翻翻那些泛黄的典籍,他也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幸运的是,1958年,汤玉曾还真就进入了河北中医学院,接受到专业的中医教育。在当时,这是一个宝贵的机会,毕竟那时候的“大学生”真的是太“金贵”了。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汤玉曾格外珍惜。靠着勤奋和幼时就对中医产生的兴趣,这个年轻人很快得到教授们的关注与喜爱。更幸运的是,那时汤玉曾面对的,是多位中医大家,直到现在,恩师们的名字汤玉曾仍旧记得清清楚楚:内科张湘南,妇科张金营,温病学王化南,基础医学付文华……这些“星光闪闪”的大家对汤玉曾倾囊相授,除了言传,更有身教,带着他出诊,通过“实践”迅速提升业务技能……

  直到年过八旬,说起自己的大学时代,汤玉曾仍旧对当时自己的埋头苦读印象很深,更难忘的是那些恩师们,正是那些前辈们给他奠定了一生的职业基础。

  ②回到家乡,扎根家乡,服务家乡

  1962年,汤玉曾大学毕业了,本来,他是有机会留在大城市工作的。但当时沧州地区缺少像他这样受过专业培养的医生,当时沧州地区的领导也专门做他的工作。本着一份淳朴的乡情,汤玉曾回到了沧州。从那时起,他就把根深深地扎进了脚下的这片土地,把自己一生的所学,奉献给了患者。

  汤玉曾刚开始时在沧县医院工作。1973年,他来到沧州市人民医院。

  “那时候医院条件很差,设备简陋,病床也就有个几十张”,在汤玉曾的记忆里,那时的人民医院,正经历着成长的蜕变。

  1974年,在北门外要建新院区,当时那是一片荒凉之地,需要填一个大坑。汤玉曾和同事们利用休息时间参加义务劳动,拉土垫坑,就靠着双手一点一滴地看着那片荒凉之地变了模样,建起一栋小楼,后来又在周边陆续盖楼,医院慢慢有了一个“样子”。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让汤玉曾念念不忘的,是全院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昂扬精神风貌。生活条件是差一些,但人人都洋溢着一种“精气神”。他至今还记得,当时的书记张俊海,几乎24小时就住在医院里,一大早,给病房里的病人们去挑开水。这样的“传统”也慢慢成为医院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觉得我们医院是真正‘一任接着一任干’,每一任领导班子,都靠着艰苦奋斗,让医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得到了飞速发展”,汤玉曾说:“尤其现在的领导班子,紧跟着医学发展的步子,几乎是几年一个新台阶,你看看现在的人民医院,不得了,集团化!一个又一个新院区立起来了,各种各样的新设备、新技术都有了,我看着医院现在的样子,心里也觉得欣慰、痛快!”……

  而也在伴随着医院一路披荆斩棘的过程中,汤玉曾的职业素养也不断提升。他完成的国内外首创、居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就有7项,先后成为中国中医药学会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沧州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多次获得记功,2007年被沧州市卫生局授予“沧州市名老中医”称号。

  ③把“中华瑰宝”传承下去

  在汤玉曾的诊室里,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只要有患者说要送锦旗,我一定拦下,花那钱干什么?”,但总有不提前告诉或没“拦下”的患者,即使这样,锦旗还是挂了一屋子。

  每面锦旗后面都有一个故事。比如,沧州某县有对年轻的夫妻,结婚好几年没有孩子,一查,男方染色体的原因。在北京的大医院里,医生说这对夫妻应该很难再会有自己的孩子了。这个消息像一座山一样压到了一家人身上。女孩的母亲,恰好在汤玉曾这里看好过病,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找来,结果古老的中医再次创造了一个奇迹,那个女孩成为了一位“幸福妈妈”。

  还有一面锦旗,是天津一位患者送的。那是一位半身不遂的老太太,老伴儿陪着来找汤玉曾。经过针灸、吃药,可以不再依靠轮椅活动了,有一只手也恢复了知觉!

  如何把这“中华瑰宝”传承下去?这些年来,汤玉曾带过的基层进修医生、大学毕业的实习生,已经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字了。每一次的“带教”,汤玉曾都怀着虔诚之心来手把手地传授一生所学,就像当年他自己在大学里接受前辈们的教诲一样,他也想着尽自己所能,让中医药“瑰宝”传承下去,造福更多群众。

  现在,汤玉曾还带着一个“徒弟”,是他的“女弟子”张爱芹。既是“徒弟”也是助手,一边学习一边帮着汤玉曾处理网络远程会诊、给外地患者寄药等工作。张爱芹很珍惜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5年来,她收获了很多。

  ④一位“长者”的“健康忠告”

  许多人诧异于汤玉曾的“根本不像80多岁”,惊讶于他仍旧像个年轻人一样的工作状态、敏捷的思维、健康的身体,也有不少人来求教汤玉曾的“养生秘笈”,每当这时,汤玉曾都要非常认真地告诉人们,“秘笈”还真有,不过需要一天天、一年年坚持下去。

  比如,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每天吃多少主食、多少蔬菜、水果,甚至喝多少水,都要搭配好;要有正常的“生物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比如,一定要运动……

  这些看似简单的“秘笈”真正坚持下来,让人受益终生。但是,一提到这,汤玉曾就会充满了紧迫感,那是一位医者,也是一位长者发自肺腑的“危机感”: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太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了!于是,我们才看到身边有那么多的年轻人突然患上脑出血、心梗,这都是让人痛惜的“警告”,警醒人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了,要有足够的健康意识了。

  所以,汤玉曾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给周围的人们发出“健康忠告”。他希望能有更多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告别不良习惯。他的这份“苦心”,也彰显了一位医者的济世情怀。

  “现在我们医院已经是集团化发展了,我们还在市区东部要建设新的医学中心……”,汤玉曾说,书记、院长也经常在问候他的时候介绍医院发展的情况,每到这时,他心里都是满满的激情:“别看我的岁数!我觉得我跟20多岁的时候一样有朝气!”,汤玉曾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