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 手机版

12.jpg

李建英:40年拼搏“同步”见证医院巨变

发布时间:2021-07-13

沧州院报-56.jpg

  李建英,沧州市人民医院医院管理研究室主任、新生儿科名誉主任、首席专家。

  从40年前分配到沧州市人民医院工作的一名初出校门的年轻人,到在儿科领域不断拼搏、突破,建起新生儿科,极大地增强了沧州新生儿重症救治的实力,李建英在沧州市人民医院写下了属于她自己的精彩篇章。不仅如此,无论是在医务部,还是在人力资源部的重要医院管理岗位,以及即将完成的院志编写,不论哪一项工作,李建英都用她身上的那股“拼劲儿”交出漂亮的“成绩单”。

  40年奋战,李建英成为沧州市人民医院一位有着鲜活记忆的见证者,有着一个个日夜坚守经历的建设者。

  “感觉不像个市级医院”

  1982年,大学毕业的李建英被分配到沧州市人民医院工作。她至今记得刚来医院报到的那天,看到医院的第一眼,心里惊讶:“妈呀,这也不像个市级医院呀!”

  那时的医院,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与现不可同日而语。一栋二层高的“工字楼”,建在一片低洼地里,周围是水坑,连个围墙也没有。

  直到负责编写院志的时候,李建英终于真正“摸清”了医院建院之初的“家底儿”:98个人,50张床,6个科室,三把听诊器,一台显微镜,房子是租赁的。

  所以,当李建英站在那栋小楼面前时,她不知道的是,那还是医院的创业者们用双手与汗水,在1974年才取得的新成果。就这样,凭着一点一滴的积累,凭着一代代“人医人”不懈的努力与付出,沧州市人民医院在这样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尤其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医院更是乘着时代发展的东风,一步一个脚印,几年一个大步,以跨越式的姿态取得了长足发展。

  这些,对当时的李建英来讲,当然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当年她进医院,领了一件白大衣、一个听诊器、一个叩诊锤,从此成了沧州市人民医院的一名儿科医生。

  把“学习”融为习惯

  李建英清楚地记得,当时儿科只有26张病床,门诊在一楼,病房在二楼。儿科检查设备很简陋,靠的是体温计、压舌板、手电筒、听诊器、叩诊锤,主要的诊断手段是“望、触、叩、听”。在前辈的指导下,李建英进步很快,没过多久就独立值班了。

  经验都是在一次次扣人心弦的“实战”中积累下来的。刚开始处理高热惊厥的孩子时,她难免紧张,但很快就摸到了“门道”:先去药房借“鲁米那”和“安痛定”针,赶紧带患儿到急诊室打上针,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对于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她很快就熟练掌握了,但是在处理疑难和急危重症时,还深感不足。一个孩子的去世,让她坚定了必须不断学习,提升业务技能的心。

  那是一个患“格林巴利综合征”的12岁大女孩子,入院时四肢无力,还能说话,但病情不断进展恶化,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那时没有呼吸机,只能用呼吸球囊给孩子辅助呼吸。李建英值夜班的那个晚上,一直守在孩子床边,手捏球囊,她就相当于一部“人工呼吸机”呀。尽管如此,那个孩子最终还是没能保住生命,活生生的一个大女孩子,在李建英的眼前去世了,她失声痛哭。

  事过多年,在说起这段经历时,李建英仍旧红了眼圈儿,这件事在她心里一直是个痛。她说,这些年医院医疗技术进步特别大,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如果当年有呼吸机,那个孩子肯定不会死,也许现在还幸福地活着。

  李建英这股“我要学习”的劲头儿,得到了领导的重视与支持。1986年,她参加天津市儿童医院举办的全国儿内科医师进修班。那时进修,要经过层层考试,李建英全力以赴,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圆满完成了一年的进修任务,业务能力明显提升。

  1993年,李建英到上海儿童医院专修半年,学习新生儿和儿童危重症专业;1996年通过全国在职教育考试,全脱产学习2年,取得了全日制“专升本”学历,成就了自己的“本科梦”;1998年,她报考了沧州师专的英语业大班,那时母亲患脑梗瘫痪在床,她每个周五下午下班后回交河老家伺候老人,周日一大早再赶回沧州师专去上英语课,2年时间,风雨无阻;2009年,她又报考了河北医科大学的在职研究生班;2012年,她作为沧州市人民医院第一个公派出国人员,赴新加坡国立妇幼医院进修新生儿科;这些年来,李建英一直保持着不断学习的习惯。

  用拼搏和坚持铸就职业生涯高峰

  跟随医院不断发展的脚步,医院儿科的发展也不断向前。在儿童急救、新生儿救治方面,李建英和同事们打了一场又一场“生命保卫战”,不断创造下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新的业绩。

  李建英仍记得,自从自己有了手机以后的那天起,几乎就没关过机,晚上手机就放在枕头下面。因为无论白天黑夜,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在单位还是在家,她要随时候命。深更半夜,到单位抢救病人是常有的事。

  李建英说,值夜班是每个医生不能绕过的职业经历,凌晨3、4点钟是人睡意最浓的时候,但只要一听到楼道里的脚步声,就本能的睁大眼睛,不等病人敲门,就候在诊桌前了。有一次,为救治一个重症脑炎的孩子,她吃住在医院,一个星期没回家,直到孩子病情好转。这些,对于一个医生来说,都不算什么新鲜事。

  2008年,李建英负责组建了医院的新生儿科。新生儿科收治的是出生至生后28天的新生婴儿,危重症多,每次抢救,都像是打一场仗。为了提高救治水平,她主导了医院与北京八一儿童医院的技术合作,推进了新生儿急救转运工作,医院为此配置了专用的“新生儿120转运车”,急救车不仅配备了新生儿抢救的专业设备,更是配备了有丰富经验的医护人员出诊,大大提升了转运抢救成功率。

  2013年,沧州市人民医院颐和妇产儿童院区建成,李建英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国内外学习进修的心得体会,打破医院内科、外科的界限,将产房、新生儿科、手术室设置在一个相连的楼层内,极大的提高了新生儿窒息救治的成功率。这样的科学布局,当时在国内属首创。

  正是凭借着这些超出常人想像的拼搏与坚持,沧州市人民医院成为沧州市危重新生儿转运救治中心。而对李建英来说,最令她感到欣慰的,让那些以前有可能转往外地治疗的孩子,如今在沧州就得到了救治。这也意味着,在那争分夺秒的“生命争夺战”里,她和同事们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同步”见证医院40年巨变

  因为工作需要,李建英工作的岗位也发生了好几次变化。她也因为这些变化,而近距离地“同步”见证了医院40年来的沧桑巨变。

  2006年,她被调往医院医务科任科长。那时,她提出的“条件”就是不放弃自己的专业,但这也意味着她一边要出门诊、查病房,另一边还要担起医务科的担子来。

  当时的医务科承担着医院医政管理、学科建设、医患纠纷等“份量沉甸甸”的工作。在医务科期间,李建英见证了沧州市人民医院从二级医院晋升为三级综合性医院的全过程,那是一场全面提升医院质量管理、技术流程的“凤凰涅磐”,又是一场场没黑没白的奋战,只不过这次换了“战场”。

  2009年,李建英轮岗担任了医院人力资源部主任。同样是“不放弃专业”,一边坚持为病人看病,一边还要做好手头儿新的工作。8年多的时间里,为了给医院引进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她的足迹走遍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大连、广州、济南等地的大学,一次次推介沧州市人民医院,为医院有针对性地“引得凤凰来”。如今,医院职工已经从建院之初的98人,增加到3500人,其中博士、硕士就有668名。她还积极推进选送医院青年技术骨干出国进修工作,让这些年轻人不仅从技术层面不断精进,更从视野、人文关怀方面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2017年8月,李建英又成为医院管理研究室主任,她接手了一个新的重任,是负责编纂医院60年院志。这是一项让李建英真切感受到一份历史责任感的工作。也正是通过这项工作,她对医院60年来的发展历程,有了更鲜活、更生动、更全面、更深刻的解读。她说,综观人民医院60年来的每一步,无不闪耀着“艰苦奋斗”“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这样的精神光芒,从“听诊器”到“机器人”,从“租房”到现在的5个住院院区,房屋建筑面积达到24万多平方米,从只有6个临床医技科室到现在的137个,住院床位从50张到现在的2365张……这些数字后面,是60年来人民医院一代代创业者、建设者、奋斗者流血流汗的结果。

沧州院报-57.jpg

  “这些年,除了外出进修学习,我几乎没离开过医院。现在也是每周还要出门诊,没丢下医生的本职工作。对医院,我心里是满满的感恩,最想跟同事们,尤其是年轻的同事们分享的,就是两个字——‘珍惜’”,在李建英的案头上,仍有一项项工作等着完成。医院更美好的明天,也在等待着她再次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