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医亦师,致敬从医带教的白衣天使
春播桃李满天下,秋来硕果满神州。沧州市人民医院作为省、市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住院医师、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这支双师型队伍以博大的精医匠心,悉心带教,以宽厚的大医境界,甘为人梯,让人民医院的医脉不断传承,不断谱写着新时代临床教学的新篇章!
一朝沐杏雨
终生感师恩
——致恩师张爱荣
2020年的9月,我如愿考取了承德医学院附属沧州市人民医院麻醉专业硕士研究生,就读于麻醉科张爱荣主任门下,至今回想仍是心情澎湃。很荣幸也很庆幸,能成为张爱荣主任麻醉团队里的一员。来到科里,导师满脸慈祥地同我聊家常,向科室的前辈老师介绍我,同时希望大家从工作学习及个人生活给予我帮助,当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的恩师像母亲一样温暖,科室的老师似叔叔阿姨般温柔,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与归属感。
第一天,张老师便指导我做一例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那时我胆战心惊,不知从何下手。张老师从心肺功能、肝肾功能、营养状况、既往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情况、活动耐量、化验检查、病理生理等等一系列问题,详细地阐述术前访视对于一台手术麻醉的重要性,老师教育我说:麻醉难的不是处理问题,而是遇到突发情况,在黄金5min以内要及时准确地理清问题的缘由,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接下来她以患者状态和手术要求为基准,开始选择麻醉方式,顺便提问我:全麻、局麻、椎管内麻醉的8种细分类,而我没有回答完全,不由脸上一红,但是张老师只是拍拍我的头微笑着说:没事,你还小,处于学习阶段,学习一项技能要全面细致,患者把生命托付给市医院,托付给麻醉科是对我们的信任,是对咱麻醉的肯定,医学学习要追求极致,切勿模棱两可。
日子过得飞快,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不断鞭策下,我从一个胆战心惊的小伙子,成为一位患者认可的麻醉医生。张老师不断鼓励我参与全国性的病例比赛,取长补短,开阔眼界,扩宽思路,做一位“敢做梦,勇追梦”的新时代青年医生。
师恩如灯,引我前行。
于江涛
秋水蒹葭,不忘师恩 ——致恩师王艳玲
时光如梭,走过数十载的寒窗苦读,有这样一个人,带我一步一脚印,踏实且坚定地融入全新的生活。她就是我的恩师——王艳玲先生。起初,在我的印象里,恩师是个女强人,总是不苟言笑。后来的某一天,恩师带领师姐与我一起参加一个教学讲课比赛评审活动,正是这次机会,我才与她真正熟络起来。其间,我们跟随着参赛讲者的思路一起思考,讲到重点时,恩师便继续展开深入地讲解。那时,我真的不由自主地赞叹她基础理论的储备,那些琐碎的知识点好像印在脑袋里一样,信手拈来。中场休息时,恩师聊到了她对于我们的要求和期望。她说:“我不要求你们将来一定要有多大的成就,但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好人,这是最基本的。”师姐与我连忙点头表示认同。
恩师在临床工作中有着极高的能力,不仅医术高超,对于疑难杂症丝毫不会退缩,一环又一环地解开患者身上的各个难题。许多患者慕名而来,她对待患者也十分热情,永远耐心且细心地解答着他们的疑问。不仅治愈了患者的疾病,也治愈了患者的内心。她时常说,做一个好医生不仅要有科学脑、人文心和工匠手,还要有艺术嘴。然而,恩师也并不是处处要求完美,偶尔也允许“不完美”的存在。有一次我们遇到了一个棘手的患者,不仅病情棘手,家属也十分棘手。对病情严谨分析后,我们开具了相应的检查,与家属沟通时,即使多次耐心解释每个检查的必要性,他们仍然蛮横无理,甚至说出了一些难听的话。在沟通无果后,向来力求完美的我委屈地哭了。恩师却安慰我说道:“我知道你总是要求自己完美,但有时在临床中却没办法做到完美,该做的都做到后,也要允许‘不完美’的存在。”听完这句话后,我慢慢整理好情绪冷静下来,临床中也许没有百分百,唯有尽力而为和问心无愧。感恩在沧州市人民医院遇到了给予我许多教诲的恩师,寥寥数字,难以言表感恩之心,唯有继续潜心学习,不负恩师的重望。
林雨
感谢恩师,引我前行 ——致恩师戴世鹏
窗外日光弹指过,席间花影座前移。人生漫漫,唯幸成长路上有您指引,师恩如灯,伴我同行。2020年9月,带着对新阶段的期待,我来到我的新基地——沧州市人民医院,开启了硕士研究生的新征程。在这里,我遇见了我的研究生导师——戴世鹏老师。只是初见,我便觉得自己来到沧州市人民医院,并且能够成为您的学生是我的幸运。
感恩传道。先修身而后求能,您对我们的教导,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有为人处世的道理。在我的印象中,您时刻都把尊重放在首位。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
感恩授业。初到科室,我内心忐忑不安,那天,您给我一一介绍了科室的老师并且带我熟悉科室的环境,还嘱咐我要尽快熟悉科室的工作流程。但是事与愿违,第一天接触临床工作,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此时方知纸上得来终觉浅,以前学的解剖知识、临床症状、影像表现在实际运用时全都傻傻分不清楚,一天下来,全程处于懵懵的状态。当您得知我的情况后,先是把自己精心挑选的专业书籍拿给我学习,继而不辞辛苦地带着我从最基础的解剖知识学起,让我能够尽快地熟悉日常工作。那段时间,是我接触医学以来理解的最透彻的一段时间,是您的细致教学,让我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感恩解惑。工作中,总是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您总是说:做事不要怕麻烦,遇事多请教。的确,无论何时何地,遇到问题向您求助,您总能第一时间耐心解答。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日常工作,小到报告书写中的一个字、一句话、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您都一一纠正,耐心解答,您的耐心细致,也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您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更是一位指引前进方向的引路人,您的谆谆教诲,一字一句,感激不尽,盛行千里,感恩成长路上有您指引。
张田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致恩师孙金豹
“以天使之心悬壶济世,以善良之本立身于世”,这是他初始从医的人生信条。在我研究生期间一直指导我、督促我的,就是我最尊敬的导师——孙金豹老师。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孙老师说的一句话:学医,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要眼高手低,从临床到科研,都要用心抓,不要成为一个只会拿刀的“手术匠”,同样地,也不要成为只懂数据的“实验匠”。这句话,至今都一直鞭策着我。
第一次进入临床科室的我,完全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工作,孙老师非常亲切地指导我,仔细地告诉我进入临床科室之后应该如何学习、学习什么、怎样提高知识储备等,然后把我分配给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带教老师,在带教老师的认真教导下,我慢慢地熟悉了临床工作,并从中一点点地积累工作经验。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慢慢成长到一名临床研究生,到现在能够熟练掌握问询病史、书写病历等,能够独立进行人工流产术、阴道镜活检术等操作,以及能够很好地辅助术者完成一些手术,这些都离不开孙老师和带教老师的教导。
孙老师也是我科研道路上的一盏照明灯。从科研立题到撰写综述,从技术路线到统计分析,孙老师一直耐心地指导我,为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才成就了我现在的科研成果。经师易遇,人师难遇;良师易遇,师恩难还。无论是学习上不厌其烦的教诲,还是生活中一句温暖的关心,亦或是在人生道路上指引方向的肺腑之言,非常感恩您在我人生道路上能够遇到您,作为医生,您教会了我医者之心,作为老师,您教会了我求真求精,在我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时刻谨记您的教诲,保持初心,脚踏实地,从一针一线开始,以仁心仁术省身。感恩您,我的老师!
刘璐
师恩如灯
伴我同行
——致恩师刘东升
有幸参加了刘东升主任的一次心脏病方面的演讲,会议上老师的演讲让我热血沸腾、受益匪浅,也就是那一天,我下定决心要拜刘东升老师为师,跟着老师学本事、干大事,经历复试、双选一轮轮竞争,终于如愿成为东升老师开门弟子,开始了我与老师的不解之缘。医院里大家都称刘老师为刘主任,而我从不称他为主任,我更愿意称为老师,心里更愿意尊老师为父亲。刚刚进入临床,一起抢救年轻的心梗病人,看到病人的老父亲跪在墙边祈祷,我偷偷抹眼泪,老师拍拍我给我心理开导:心疼病人是你精进医术最好的动力!老师的谆谆教诲让我从一个玻璃心的医学生逐渐蜕变成为一位稳重成熟的医生。
老师一边忙碌着临床上的工作,一边做着手术,我还经常在早上6点多的时候在科室里看到他收集数据、搞科研。平时上班,我遇到不熟悉不会的知识点,老师不管多忙都会抽时间给我解答,晚上11点多老师经常发给我几篇关于白天我问的知识点的文献或者是专家共识,里边勾勾画画,许多标注,提醒我该注意哪些内容,哪些是临床上不认可的。当时只是感慨老师博学,原来东升老师博学的背后是勤奋的积累。实际上为了锻炼我的科研能力,东升老师手把手教我查文献、写文章,为了以后我可以进入导管室学习介入技术,老师经常啃着面包带我复盘经典介入术式,然后再匆匆走进导管室……东升老师言传身教,呕心沥血,作为老师的学生,唯有在广阔的天地创造一些成绩,才能不愧对恩师的精心培养。老师,感谢您如此耀眼,愿意做我平凡人生路上的星辰。医路漫长,前路有光,希望与您一起见证。
张娜